游戏行业复苏的隐秘亮点:谁引领了产业链的正向循环?
2025-04-17根据2024年中国游戏产业年会发布的数据显示,中国游戏市场在本年度实现营收3257.83亿元,同比增长7.53%。这是继2022年数据首次下滑后,连续第二年呈现增长态势。
2023年的回暖或许可以部分归因于市场的触底反弹,而今年再次攀升的营收则表明,中国游戏产业已经走出了2021年前后的低谷期,重新踏上稳健的增长之路。
游戏行业的复苏并非偶然,除了版号发放量创新高、各大厂商推出的精品项目相继问世外,一个显著的变化是:自2021年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新规以来,游戏行业已成功跨越了防沉迷这一重大挑战。随着青少年健康游戏生态的建立和社会舆论环境的改善,游戏公司能够更加专注于产品研发和海外市场拓展。
相较于两年前的困境,在商业数据回升的背后,持续优化的市场环境为厂商提供了安心发展的保障,为产业长期坚持创意驱动和社会正向价值驱动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转向精品化
一位业内人士在2024年产业年会上表示:“2021年以前,行业中普遍存在重营销轻研发的现象,导致优质内容被劣质产品挤压。”
这种现象的原因复杂多样,一方面,彼时版号管理不够严格,某些厂商通过套用或复用版号等手段,使得低质量换皮游戏得以迅速推广,占据了市场份额;另一方面,尽管头部企业和行业协会已经开始探索未成年人保护和防沉迷机制,但这些标准缺乏强制执行力,中型及以下规模的厂商对未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,执行力度参差不齐。
这种状况的结果是,产品的盈利能力被过度强调,远超对品质的要求,市场整体浮躁,合规标准未能全面普及,整个行业陷入了低质量内卷的恶性循环。
“将2021年的营收下滑完全归咎于监管收紧并不准确。在用户增长接近饱和的情况下,如果不推动行业向精品化转型,市场衰退将是迟早的事,产业升级停滞才是根本原因。”上述人士指出。
正是他提到的监管转向与产业升级,成为了游戏市场转折的关键。
2021年8月30日,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《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》,规定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能在周五、周六、周日和法定节假日的晚上8点至9点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。随后,2023年10月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》、2024年5月《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消费管理要求》等政策相继出台,逐步完善了游戏未保框架。

与此同时,版号政策也变得更加严格。2021年3月,中宣部出台了《游戏审查评分细则》,明确了两种情况下直接取消版号资格:一是观念导向存在明显问题,二是设计上存在抄袭行为。同年7月至次年4月,游戏版号暂停发放263天,迫使行业停止粗放式扩张。
经过两年多的调整,中国游戏产业恢复了健康的增长节奏。
在产品结构方面,加大研发投入、推动精品化已成为行业共识。
多位从业者认为,高质量、高投入的大作和富有创意的小型游戏成为当前的两大发展趋势,这两条路径对厂商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根据游戏工委发布的《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报告(2024)》,2024年每周游戏时长超过3小时的未成年人比例降至24.9%,较2021年下降37.2个百分点。超过八成的未成年玩家无消费或月均消费低于30元,超过九成家长至少了解一种游戏未成年人保护方式。防沉迷新规三年来成效显著。


腾讯公司副总裁张巍在本届产业年会上总结道,借助先进的引擎技术、工业化的生产流程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,游戏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,对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从合规底线到公益增量
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监管政策为产业升级指明了方向,但如何将其与现有研发逻辑和市场需求相结合,打造切实可行的机制,仍需行业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。
以看似简单的未保政策为例,尽管《通知》明确规定了每周三小时的游戏时间限制,但真正的未成年人保护远不止于设置一个计时器。一些更复杂的问题无法仅靠量化标准解决。
《报告》显示,虽然有75.09%的未成年玩家遵守防沉迷规定,但仍有一部分玩家试图绕过系统,如使用父母或长辈的账号登录,或通过其他手段解除限制。

针对这些问题,游戏厂商需要根据未成年人的游戏习惯,运用先进技术设置更为灵活有效的防沉迷机制。行业龙头的示范作用和自律机制对于引领行业发展至关重要。
以腾讯为例,早在2018年就率先应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未成年人保护,并不断迭代升级。其未保系统不仅优化了疑似未成年人账号模型,还扩大了人脸识别的应用范围,特别是在游戏登录和充值环节加大了识别力度。
具体而言,该系统引入了“防代过人脸巡查”和“人脸识别炸弹锁”功能,通过设备提醒和识别异常登录行为,有效阻止了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系统的企图。
据腾讯2023年Q1财报,未成年人流水和游戏时长占比分别降至0.7%和0.4%,较三年前下降超过90%。
如今,腾讯在坚守防沉迷底线的同时,还将游戏的正向价值延伸至公益领域。
2020年,成长守护团队发起“家庭沟通计划”,通过线下会谈促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;2021年启动“智体双百”计划,为城乡孩子打造未来教室和运动场,累计开课超20万节。

2025年,腾讯成长守护将携手旗下多个游戏品牌推出“触梦计划”,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更多支持。
腾讯未成年保护体系运营负责人赵书影在产业年会上表示,防沉迷措施的有效实施不仅仅是手机管理的问题,还涉及家庭网络素养、亲子关系等多方面因素。头部企业应思考如何构建更全面的未成年人保护生态。

产业向善
随着竞争格局的改善和防沉迷问题的有效解决,互联网时代的这一新兴产业重新焕发出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潜力。
精品化趋势下,市场逐渐摆脱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,厂商的研发策略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玩法创新,从而提升了整个行业的营收上限。
在舆情层面,随着游戏未保机制的不断完善,《报告》数据显示,2021年8月新规发布以来,相关关键词的搜索指数显著下降,社会关注度也随之降低。
与此形成对比的是,像《黑神话:悟空》这样的精品游戏广受好评,游戏作为一种数字载体的文化传承与传播价值得到更多认可。
在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,创新和社会价值自然融入了游戏行业的生产逻辑,并进一步扩展到关联产业。
2024年11月发布的《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》,对操作系统和各类应用提出了新的未保要求,体现了此前游戏领域的未保实践思路。
在产业年会上,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杨芳透露,正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网络出版科技创新引领计划,推动游戏业在服务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。
政策扶持和舆论环境的优化,以及产学研合作助力高质量发展,将成为2025年中国游戏产业的新趋势。
可以预见,在更加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和完善的未保、版权机制下,中国游戏产业将在良好的市场规范基础上释放更大的商业潜力,并为玩家和文化出海贡献更多优秀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