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经济周刊微信号:ChinaEconomicWeekly
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:经济网 www.ceweekly.cn
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 孙冰 | 北京报道
“浏览新闻、观看视频、发表评论,就能赚钱!”“邀请朋友一起加入,还可以得到几十元的红包奖励!”“每天签到、完成任务,轻松赚取外快!推广给亲友还能获得更多奖励!”许多应用程序为了吸引新用户或提高用户活跃度,开始采用直接给予金钱回报的“网赚模式”。
这种模式其实并不新鲜,“利诱”用户本就是老套路。大家在路上应该都遇到过推销员,他们通常会赠送小礼物来吸引你下载应用程序。而“网赚模式”则是将这种方法搬到网络平台上,用小额红包代替小礼物,并通过所谓的“社交裂变”让每个用户都变成“推销员”,推广应用给自己的朋友和家人使用。
然而,真正让许多人注意到“网赚模式”的威力,还是在最近一两年。趣头条这家以“网赚模式”起家的公司取得巨大商业成功后,才让很多人看到了这种模式的巨大潜力,同时也找到了开拓低线市场的新路径。
于是,众多大公司也开始尝试“网赚模式”,纷纷推出了专为低线市场设计的“极速版”应用:腾讯新闻极速版、今日头条极速版、新浪新闻极速版、百度极速版、网易新闻极速版……还有一些专门的“网赚应用”和“网赚平台”:惠头条、东方头条、淘新闻、微鲤头条、放心赚……
不过,这种“网赚模式”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和质疑:过度索取用户的个人信息、好友关系链等重要数据;内容质量参差不齐,充斥着大量标题党,甚至不乏低俗、虚假信息;广告过多且质量良莠不齐;侵权问题严重,洗稿者多于原创作者……由于有利可图,这些应用还吸引了大量网络“黑灰产业”从业者来“薅羊毛”,他们用虚假用户骗取广告商的大量推广费用。
可以说,“网赚模式”是个神奇的模式,既能让你敲响纳斯达克的钟声,也能让你陷入牢狱之灾。有的公司将它视为拓展低线市场的利器,而有的公司则视作钻法律漏洞获取暴利的捷径。但最可怕的是,这种模式既高大上又下三滥,似乎只在一念之间。
“网赚”正流行,2.5亿用户都在用?
对于很多一二线城市的用户来说,当趣头条的日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腾讯新闻、新浪新闻、网易新闻、天天快报等应用,位居仅次于今日头条的位置时,他们可能还不知道这个应用的存在。
趣头条是一款“黑马”。去年9月,趣头条成功登陆纳斯达克,从成立到上市仅用了2年零3个月,创造了中国互联网公司最快上市纪录。上市后,趣头条的一系列数据才被外界知晓。根据趣头条最新财报,其平均月活跃用户数达1.1亿,同比增长297.4%,环比增长18.7%。日活跃用户平均每天使用时长为62.1分钟,同比增长91.1%,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一季度净收入为11.188亿元,同比增长373.3%。
第三方数据显示,与其它资讯平台相比,趣头条用户的登录率高达95%,远超其它平台的30%左右。
贡献这些数据的是一些与传统新闻平台用户重合度较低的群体:“五环外”、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用户以及“小镇青年”。趣头条通过阅读新闻赚取现金的模式对他们来说非常有效,因此趣头条也被戏称为“拼多多版的今日头条”。
在趣头条上,用户阅读新闻、观看视频、评论、点赞、分享以及邀请朋友下载应用都能获得相应的金币(金币可以提现)。金额从几毛钱到几十元不等,每天签到还有额外奖励。此外,趣头条还设有一套“收徒”机制,通过邀请“徒弟”,用户可以从徒弟的收入中获得分成。
记者在采访几位“网赚”用户时发现,如果只是想打发时间顺便赚点零花钱,每天可以获得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收入;而一些“职业型”用户,手机里会安装多个类似应用,通过各种方式拉人头,每天赚一两百元的人不在少数。他们还表示,一个月赚几千到几万元的情况也很常见。
例如,腾讯新闻极速版邀请一个新用户可以获得45元奖励。一些需要实名认证或绑定银行卡的应用,拉新奖励甚至高达一两百元。
据腾讯安全《网赚APP产业链调查报告》显示,2018年网赚应用数量大幅增加,影响用户超过2.5亿。腾讯安全反诈骗实验室的监测数据表明,网赚类应用及平台的数量不少于500个,形成了专门从事网赚类垂直领域的门户网站。例如“手赚网”收录的安卓平台网赚应用达到400余款,累计下载量超过40万次。
谁在薅羊毛?又在薅谁的羊毛?
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渐消失,一个新用户的获客成本已攀升至80-100元。拼多多借助微信这样的顶级流量平台,并踩准了小程序爆发的时间点,才将新用户的获客成本降至20-30元,这已是业界传奇。
过去,推广应用需要依赖庞大的“地推员”团队,而网赚模式则让每个用户都成为“地推员”,不仅成本更低,而且通过“社交裂变”能够实现快速传播。
“网赚模式”的基本逻辑看似合理:通过现金激励方式让用户“拉人头”从而获得大量用户,并通过“物质刺激”鼓励用户长时间阅读新闻、观看视频、玩游戏、购物等行为,主要的变现方式是广告收入。
但这种看似三方共赢的局面,在很多情况下会出现“变形”。例如,大多数网赚应用都会搭建一套“收徒系统”,他们称之为让流量“裂变”,但这一逻辑与传销模式中的“发展下线”逻辑相似,引起了很多质疑。
再如“收取押金”,之前曾出现过一些网赚应用打着“交押金、看广告、做任务、赚外快”的旗号,吸收大量资金,用后来用户的钱支付早期用户的红包,直到这种典型的“庞氏骗局”崩溃。
更为严重的是,在利益驱动下,大量网络“黑灰产业”从业者纷纷涌入这一领域。他们通过技术手段制造大量“虚拟用户”,批量注册账号,利用群控设备模拟用户操作,大量刷金币并套现。这意味着广告主的广告费被大量“薅羊毛”,根本没有效果。
此外,由于依靠金钱留住用户,这些“网赚模式”应用的内容质量普遍较低,调性较粗犷,存在大量侵权内容、标题党和为了吸引眼球的虚假信息,因此也难以吸引高端广告客户,反而充斥着大量保健品、医疗类、美容类的广告或者一些“氪金”游戏广告。
大多数这类应用还会要求用户提供大量个人信息,如绑定微信、QQ或淘宝账号。安全专家提醒,这可能导致大量用户数据和社交链信息被滥用,风险极大。